湖北日報社武漢新聞中心記者李墨:不負歷史的記憶
發布時間:2020-04-02 10:10
武漢市金銀潭醫院,是這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,戰斗最先打響的地方。1月26日,作為武漢第一批進入重癥病區采訪的媒體記者之一,我和部門副主任唐曉安、攝影記者柯皓,在金銀潭醫院蹲守7小時后,終于在晚上9點見到了疲憊的張定宇院長。
當他一瘸一拐地走來,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曾想到,眼前堅定站立的,是一名雙腿已經開始萎縮的漸凍癥患者。
這是張定宇第一次對公眾透露自己的漸凍癥病情。自2018年確診,不想被“特殊照顧”的張定宇,將這個秘密瞞了近兩年。他說:“我的身體正在慢慢失去知覺,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,我必須跑得更快,才能跑贏時間,搶回更多病人!
1月26日,大年初二,湖北日報社武漢新聞中心記者李墨(左)和部門副主任唐曉安在金銀潭醫院重癥病區采訪。
采訪結束已是凌晨,我們連夜趕寫人物通訊《用漸凍的生命,托起信心與希望》。報道推出不到24小時,湖北日報新媒體平臺上點擊突破6900萬次。他的故事,感動了中國。
武漢同濟醫院感染科三病區護士張霓,因堅守隔離病房無法帶手機,永遠錯過了親人生死求助的來電。待她匆匆趕回家時,她的“大伯爸爸”已經去世了5個小時。
2月9日深夜采訪張霓時,她在電話那頭自責地哭:“我每天奮戰在患者身邊,卻沒能救下自己最親的人!痹谝环饧耐焯玫男胖,她對“大伯爸爸”說:“會有天使替我來愛你!
1月25日,大年初一,滿彩美等21名環衛工人,在請戰書上按下紅手印,挺進武漢市十一醫院重癥病區,每天為醫護人員和病房患者清理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。最忙時,一天清了100多桶,哪怕里面埋著危險的針頭。他們是城市收入最微薄的群體,能搏的只有身體,能拿出的只有雙手,卻在這一刻甘愿奉獻所有。
習近平總書記說:“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,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”,作為這場疫情的親歷者和記錄者,這些生命的片段,時常讓我們淚流滿面,卻又感受到堅強的力量,激勵更多人負重前行。
在這場戰役中,作為一名黨報記者,除了追求新聞本身的速度、深度、高度和廣度,我們更珍視的,是筆下那一份傳遞冷暖的溫度,是不負歷史的記憶、時代的體溫。
上一篇: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秦聲:與醫護人員并肩前行
下一篇:湖北廣播電視臺童亮: “這里危險,讓我來”